Tuesday, June 13, 2017

Family-centered policy trumps points-based policy?

Most of the Americans, definitely including Trump, have the corny misconception that immigrants have low educational levels. In 2011-2015, 50% of the immigrants have college degrees (compared to 27% between 1986-1990). In 26 states of the U.S., average educational level of immigrants is higher than the native citizens. Even with declining power, U.S. is still the catnip for world-wide intellectuals.

http://www.economist.com/news/united-states/21723108-far-being-low-skilled-half-all-legal-migrants-have-college-degrees-immigrants

Saturday, June 10, 2017

3D pictures from Sony

Sony CMOS sensor 現在有測距感應器 (ToF),所以就可能有立體照相的結果。 這個 ToF的技術一直是我职耿於懷的,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設計在這種小小的照像晶片上, 可以有幾十萬,幾百萬個 ToF感測器. 
看了 Sony 的簡略 ToF 照像技術資料後,我才比較釋懷。 Sony 的 ToF 感應器, 兩公尺以外的物體,測距誤差 1公分, 4公尺以外的距離測距誤差是4公分。距離越長,測距誤差越大。 而且這個數據要在非常明亮的燈光下 (2千 lux, 但平常明亮的辦公室照明只有400 lux), 不能有餘光或任何外界的困擾。 軍事用途的 ToF距離, 至少是兩三公里, 而且至少要能辨識戰車的形狀. 二三十個 pixels 還可以, 兩三百萬個 pixels 根本不可能,因為辨識 3公里以外的距離誤差,至少是辨識物體長度的10倍以上。
Sony的這個技術,我相信主要是在於當光子進入晶片後,被 PN junctipn 吸收的時間,幾乎每一個 pixel 都能調整到差不多。 這個 Sony 晶片的 pixel 是10 微米,我估計因為光子進入每一個 pixel的落點都不會一樣,可能至少會有3到5奈秒(10的負9次方秒)的誤差, 加上其他外界的影響和光子數量的不同 ( Poisson distribution),這時間誤差會更大。 3公尺的距離 來回需要20奈秒。 但是因為光子隨機落點的不同,就有0.6公尺的距離誤差。 Sony 能夠解決這個時間誤差問題,至少對幾公尺外近距離的立體照相,還是很了不起。 只是不知道光線要多亮,距離要多近,才能顯現立體效果?
http://technews.tw/2017/06/10/sony-tof/

Friday, June 9, 2017

gilt-edged home value for priviledged admission to primary school

這應該是中國最貴的房子吧, 3.3坪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旁邊的"學區房", 去年3月以台幣2千3百50萬賣出。不過現在在北京政府強力打壓學區房的趨勢下, 可能已經狂跌了吧 .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7-06-07/try-getting-your-kid-into-a-beijing-public-school

Thursday, June 8, 2017

Generous financial aids

紐澤西普林斯頓大學 undergraduate 今年有超過3萬個申請入學,只有6.1%的錄取率. 這3萬多個入學申請,有40%成績是全A ( 所以很多成績特優的學生,都會被摒棄在外). 入學許可的學生包括有色人種 (people of color) 約53%, 家庭歷史的第一個能上大學的學生,竟然高達普大入學許可的19%。 普林斯頓大學,每年的學雜費加生活費約5萬3仟美元, 但是學校給每一個學生的平均補助,約4萬8仟美元。 能夠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家長4年可省約6百萬新台幣。 對於清寒或特殊族裔的學生,假如願意回饋社會的話,很容易可以找到其他校外的獎學金,所以四年普大的教育可以說是免費。 不知道在台灣的頂尖大學有沒有類似的財務補助?
http://www.nj.com/education/2017/03/princeton_incoming_freshman_class_is_most_selectiv.html

A.I. vs M.D.

這一篇可能是我看過有關AI文章最實在的。 作者是一個癌症醫生,曾經因為他的癌症暢销書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得到普立茲獎. 昨晚他在 Charlie Rose 訪談節目裡暢談 AI 對醫生的影響。 他承認 AI 遲早會將醫生對病人診斷的 一些細微感覺和精细判斷都能取代。 讓 AI 和 25位皮膚專科醫生一起診斷黑素瘤,結果AI 全部勝利。 雖然AI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甚至AI自己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解決問題, 不過我大致同意這篇文章講的一句 "AI can solve the case. It cannot build a case" 無論如何, 現在 AI 也威脅到醫生的職業了. AI 始祖,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 Hinton (很多AI 計畫的主持人, 都是他當年的學生) 甚至講出 "不要再繼續訓練放射科醫生了"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7/04/03/ai-versus-md

Not a cooling saucer any mo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United States, Senate had been a "cooling saucer" (quipped by George Washington) for the hot and partisan Congress while Supreme Court is a moderator on the issues that legislative bodies could not come to terms. Now, by invoking "nuclear option" in Senate, even the Supreme Court is destined to become partisan. Democracy in the U.S. is insidiously relegated to populism.

computing with blistering speed

IBM號稱將最近在 cloud 平台提供量子計算 (IBM Q)服務. 現在傳統快速電腦 在人類的一生才能夠算出來的東西,量子電腦號稱可以在幾個小時就算出來。 量子電腦可以解決製藥公司的非常複雜的 molecular dynamics的問題, 可以解決製造肥料現在竟然需要用到 1-2% 的全世界能源, 可以讓股票 portfolio 的分配,每幾分鐘就完全重整一次。 假如這在20年後真的是事實的話,加上人工智慧 ,那人類怎麼辦? 是福是禍?
http://www.newsweek.com/2017/04/21/quantum-computing-ibm-580751.html

A school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仍然很難相信這怎麼成功的? 學校建在鳥不生蛋的山丘上,沒有水源(全部的水要用卡車運入), 老師的薪水一個月 相當於7,500塊新台幣(但包括吃和住), 大部分的老師以前從來沒有教過書。 學校四周都是很高的圍牆和倒刺鐵絲網,還有警戒瞭望台防止外界勢力入侵。 學校的學生從7年級到12年級全英語教學, 但是全部的學生在七年級入學的時候, 一句英文都不會講。 這個學校在非洲索馬利蘭( 25年前從非洲索馬利亞自行宣佈獨立,但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承認,國民每天的收入不到 一塊美金) 的學校竟然有90%的學生,能夠到 美國或是其他國家讀大學拿獎學金,包括 MIT, 哈佛和耶魯. 這所在非洲索馬利蘭的學校是美國波士頓一個對沖基金經理花50萬美金所創立的。 這所學校 每年學費 1,800塊美金,但如果你的資質夠好,就算你是牧羊的小孩子,也可以得到這個經理的獎學金(學校就有一個當年是放羊的小孩子,現在是MIT電機系拿獎學金的四年級學生). 學校的成功似乎沒有特別的因素, 早上7點到晚上, 一個星期五天半上課。 學校的成功似乎就在要求嚴格,而且學生進取心很強。 不過這所學校的成功經驗隨時會終止,因為川普的旅行禁令包括索馬利亞,而索馬利蘭至今還是被美國認為是索馬利亞的一部分。
http://www.cbsnews.com/news/ex-hedge-fund-manager-founds-school-in-somaliland/

Riveting book



幾乎廢寢忘食地讀完了這本六百多頁,十年來從來沒有讓我這麼入迷的書. 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癌症專科醫生,曾得過普立茲奬。 作者文筆順暢,用字多元化,深度化。 這本書曾經得到紐約時報暢銷書的第一名,用說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類對基因的好奇, 發現和運用,非常地生動。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 "人類是平等的"。 人類基因的不同排列組合,絕對是超過幾億兆種。 固然有些疾病的產生是 一個基因的突變, 但是平常最在乎的可能是智力跟性格。 智力和性格是很多基因的組合,所造成的一個外在的效果, 當然也與環境的互動有關係。 所謂的高智力,實際上是某一個基因和別人不太一樣, 而這個突變的基因,剛好很適合我們這個環境, 也很適合某一種特定形式的智力測驗。 但智力是由很多的基因組合, 不可能全部跟智力有關係的基因,都會比別人"強". 發現DNA雙螺旋體的諾貝爾獎得主 James Watson, 他的兒子竟然有精神分裂症; 爸爸的智力基因群, 有幾個很適應我們現在這個環境,但他兒子的基因群, 卻有幾個非常不適合這個環境。 我最欽佩的諾貝爾獎得主,半導體理論專家 William Shockley, 實際上有 high-performance autism 的毛病。
作者將兩千多年來,人類基因的歷史,基因理論的演進, 基因的發現和運用, 娓娓地道來。 從兩千多年前的畢達哥拉斯和阿里斯多德 "很有趣的" 基因理論, 200年前的 達爾文進化論和他的仍然 "很有趣" 的基因理論, 比達爾文晚生13年, 在捷克修道院種豌豆的默默無聞的孟德爾, 直到死亡時仍沒人理睬他千古留名的基因理論, 湯瑪斯摩根在120年前,將實驗室弄得像蒼蠅窩的的果蠅基因實驗,美國在100年前,因為優生學作祟,設立了"白癡集中營", 二次大戰時希特勒 殘酷的優生學和荷蘭1944年冬天大饑荒,對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影響,人類遺傳的因素存在於DNA的發現( 這麼偉大的發現竟然沒有讓三次被提名的 Oswald Avery得諾貝爾獎, 因為沒人相信人類偉大的基因, 竟然存在於不起眼的DNA裡面), DNA雙螺旋體結構的發現,用細菌來傳遞不同種類的基因組合的發明, 在2003年完成的長達13年的人類32億對的DNA排序, 18年前在費城賓州大學的基因治療的慘劇, 到最近6年前才發現的 CRIPR/Cas9, 這個不得了的發現,竟然可以在任何動物和人類上,砍掉特定的基因,然後再換上你所想要的基因( 這也引發了哈佛, MIT和柏克萊大學的瘋狂專利權大戰 )
15年前要想知道你身上32億個DNA的排序如何,要花30億美元費時13年,現在只要花 1千美元一天就可以知道。 強烈優越感作祟的優生學已經困擾人類至少上千年, 現在製造一個"完美無缺"的寶寶的各項步驟都已經存在 (只是要繼續改進, 更有效率更準確)。依作者而所述,只要不管道德的約束,5年後就以可以完成這個"夢想", 一個可怕的"夢想"。 ( 現在全世界只有中國大陸的兩個研究團體, 竟然"敢"用 CRIPR/Cas9,將人類胚胎的部分基因砍掉,再換成新的基因. 不過實際上很多國家的研究團隊,也在進行類似的實驗,只是不像中國大陸這麼的明目張膽)。 以前曾經有一個哲學家問 "是不是以後的世界, 會有機器看得懂它自己本身的操作手冊?" 難道我們現在要問 "是不是以後的世界, 會有機器自己寫自己本身的操作手冊?" 這幾年突發猛進的基因研究, 會讓這個問題不再是很愚蠢的問題。

Every kid is wunderkind



當一個公立高中學生的平均SAT成績 ( 相當於學測) 是全美國考生的 99.1% ( 我社區的高中 SAT平均成績 只有87 %), 想進入這樣的公立高中, 八年級的時候 就要考試,200多個學生參加考試,只錄取26個。 這個時候學校的負責人,就會接到無數次的"有頭有臉"人物的拜託電話. 這些特殊的公立高中都有他們的主題譬如數理, 人文, ... 這些學校只注重學科,完全沒有學校球隊和其他跟學校主題沒有太大關係的活動。 這些公立高中本來是公立高職,但招生有困難。 後來慢慢轉變成專攻大學,只注重專門學科為導向的公立高職 (以大學的特定學系為以後職業導向的高職)。 這種只注重學科,畢業後大部分可以進入常春藤大學的公立高職, 雖然讓家長趨之若驚,但是這種全班都是資優生的高職,真的是最好的教育嗎?

Self-serving Trump



Rationale for US to withdraw from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today:
1) To stanch the hemorrhage of job loss of coal-mining workers who are the staunch Trump’s supporters 2) To put a brave face on “America First” 3) To keep the beautiful view of Trump’s seaside golf courses when there are no eye-sore of wind mills along the coast if US continues to dig coals.